如何科学育儿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3-11-18 浏览次数:2587

如何科学育儿

其实,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玩具是幼儿的教科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家长和社会人士需要正确认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目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自觉摈弃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游戏是儿童的权力

1. 1989年11月20,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儿童权利公约》是世界解决儿童问题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性约定,该公约试图努力确保所有儿童获得他们应该享受的关怀、保护和机会,并明确表明了国际社会为儿童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迄今为止,共有192个国家批准接受了该公约。

2.《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这一标志着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的国际公约,代表当代文明社会向全人类发出了所有儿童的游戏权利不可剥夺的宣言和承诺。幼儿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

3.幼儿有充分游戏的权利。每个幼儿不仅应当拥有游戏的权利,而且要有充分游戏的权利。即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的空间和游戏的玩具材料,以及全社会对幼儿游戏的理解和支持。席勒指出:“只有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

1.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并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3.《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 41号文件指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4.游戏是打开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一个喜欢建造的工程师在回忆中说:积木曾是其童年时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后来进入企业界工作时,发现工作的每个领域都与创造性的游戏有相通之处,不管用积木搭桥,还是设计集成电路,还是创办一个新公司,都需要许多新创意和新点子。

                         ——摘自美国创造学研究

5.布鲁纳认为,“游戏具有在低风险的情景下,以行为

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自由”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没有压力的问题解决环境,有利于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并取得成果,促进其思维的关联性发展。

6.心理学家辛格夫妇认为,想象游戏能提供一个新的刺激场,这种刺激场不是物理环境,而是由幼儿凭想象和回忆创造出来的心理场,它能够使幼儿逃避不愉快的现实环境和气氛,使他们产生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改变受挫的情绪状态,从而间接实现对行为的控制。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达各种情绪的机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7.萨顿史密斯(Sutton Smith1974)等的研究表明,喜欢玩象征性游戏(如扮演各种角色的游戏)的幼儿是喜欢交际的、具有 “领导”能力的幼儿,而不是孤独、退缩、防御性强的孩子。他提出,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未来环境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于儿童而言,适应未来的不是精确的行为或行为模式,而是行为上更大的灵活性。游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保证儿童广泛的适应性潜能的发展。

8.有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中模仿谁,扮演什么角色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他们往往基于对某个人物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情绪选择角色。同时,性别差异也影响着幼儿在游戏中的性别角色选择。有三种角色幼儿比较喜欢扮演:一是幼儿比较崇拜和尊敬的人,如教师、父母等;二是让幼儿感到害怕的人物或动物,如医生、警察和老虎等;三是与自己身份不同或低于自己身份的角色,如小婴儿、小动物等。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关注孩子的游戏,从而更好的了解孩子、认识孩子。

9.对于幼儿来讲,游戏就是学习。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能借助于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游戏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正在游戏中通过摆弄物体的动作、人与人交往的动作、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经验的。公交车的游戏里幼儿逐步理解了一系列的乘车规则,比如乘坐公交车要先排队,再要投币,要遵守到站牌才被允许下车等。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玩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这就是幼儿的学习,这就是幼儿的游戏。通过这类游戏,幼儿理解了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则。搭积木的游戏中,幼儿通过摆弄积木,认识了大小、形状、颜色等。这类活动中,幼儿时而儿轻松、自由,时而严肃、认真,他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建造着,搭了倒了,倒了搭了,乐此不疲。

10.游戏是幼儿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游戏就是最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也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游戏以外的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利于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它们甚至会消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这样描述幼儿的游戏与学习,“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往得到几个苹果,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与幼儿形影不离。游戏由多种形式,各种游戏形式在适宜的条件下随机出现,他们伴随着幼儿成长的全部过程。

11.游戏是一种锻炼心智的方法。游戏场好比是一个实验室,幼儿在这里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试试自己的力量,验证一下思考的结果,有时又能突然发现点什么,似懂非懂的求知欲,驱使着不竭的探索;在难题面前调动着自己的所有能量机智、灵活、巧妙地解决问题。

1)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幼儿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地运用着对应、均等、分类、顺序、多种组合等概念,以推进一般的游戏进程;同时,在各种问题的情景中,运用这些概念对事物做出反应,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实践。

2)由于是游戏,降低了孩子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忧,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因此,在游戏的背景中就能促使孩子机智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和背景,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心理基础。

3)游戏使幼儿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各种物体的机会,使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他们常常创造性地使用物体,变换各种方式对待物体,有时用不同方法对待同一物体,有时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不同的物体,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结的多种可能性,扩大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在这一过程中试误、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灵活地解决问题。

4)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比较分析代用品与被代用品之间的异同关系,这个过程有对物的特征的感知,有利用表象对物的特征的概括、对物的意义的抽象等等,尤其是同一种物可替代不同的物,不同的物可以替代同一种物的多种转换,具有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玩具是儿童的教科书

1.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研究发现,玩具可以刺激每个脑神经元多生长25%的突触,Baylor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不玩耍、不常接触人和物(玩具)的孩子,其大脑比同龄的幼儿小20%~30%。生动有趣的玩具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操作、学习、探索、发现,玩具满足着幼儿的心灵渴求,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有助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玩具既是幼儿启蒙教科书,又是幼儿教育的知识载体。”据统计一个健康的6岁以下的儿童,约有1.5万个小时是同玩具一起度过的。

2.美国:斯苔芬妮 奥尔巴赫博士认为,玩具以下列方式教孩子学习:

l     经常玩拼图可以使孩子得到对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的初步感觉。

l     玩拼装模型可以提高孩子考察和领会事物的能力。

l     玩纸牌游戏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l     玩积木可以发展孩子动作、空间知觉和数学能力。因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所以孩子还能学习有关平衡、选择、判断等观念。而且,当孩子发现他必须经常做出改变时,他还学会了适应和变通。在将一块块积木组合成新的形状时,他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也的到了发挥。

l     充气棒和拳击袋可以用来在孩子发怒或遇到挫折时发泄一下感情。

l     拼版玩具可以让孩子学会分类、选择、拼成各种形状,提高对不同形状及互相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有助于区别不同的颜色。

l     投圈游戏可以增进灵巧性。

l     木偶玩具可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l     小组游戏可以提高交往能力。

l     看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想象力和理解力。

l     要培养良好的艺术才能,可选用美术用品、手工艺用具包括有关电脑软件。

3.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的发展价

值是不同的。前者活动方法多有限制,往往只有一种玩法,一种结果(如拼图、镶嵌以及形象模拟玩具等),后者可有不同操作方法,并产生不同结果(如积木、插塑以及非形象玩具)。所以,游戏中前者更多的是模仿,后者更多的是创造。因此,我们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提供低结构玩具。

4. 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经济实

惠,幼儿玩的时候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比起那些商品化的现成玩具来,它更具有活动的参与感,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实践证明,那些较多欣赏,较少参与的高档玩具满足的是孩子的物欲,相反,那些经济廉价、并不起眼的游戏材料却满足的是孩子的活动欲。因此,成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自然材料或者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根据自然材料的游戏价值制作玩具。

5.玩具安全。从婴儿时期开始,玩具就伴随着幼儿的

成长,他们会抱着玩具摸、咬、闻,玩具在其给幼儿发展带来最大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一定的不确定负面影响,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玩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玩具的含铅量或有毒物质是否超标;玩具没有锐利的边缘,没有较长较坚硬的棍状物;玩具没有较长的线(最好不超过30厘米);玩具上有无易脱落的小部件,以免幼儿吞食或堵塞气管;玩具的填充物是否合格,特别是毛绒玩具容易隐藏病菌要仔细检查;购买玩具时要查看清楚生产厂名、厂址、商标、安全警示语、合格证等。

6. 游戏发展的阶段性与玩具

  10岁~2岁 练习性游戏为主。练习性游戏( 也称感知运动游戏、机能性游戏)是幼儿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表现为幼儿反复重复某一动作。例如不停地摇晃玩具;把玩具推到桌子的一头,又把它拉回来,长时间地不断重复等等。

  教育提示:1.为孩子选择能发声的、色彩鲜艳的玩具( 尤其是彩色的球形玩具)、会动的玩具及塑胶类动物玩具等很受1 岁前孩子的欢迎。2.1岁之后,准备一些拖拉玩具,质地不同的玩具( 如木质玩具、塑料玩具、绒布玩具等)。3.无论哪一种玩具的选择,都应该注意其安全性。玩具不能太硬、太重,玩具的表面要光滑,以免孩子弄伤自己,玩具的体积不能太小,以免孩子误吞。另外,要保证玩具材料无毒、卫生。4.孩子喜欢的游戏有藏猫猫、蹦蹦跳跳爬楼梯、玩水、玩沙等。

 2 2岁~5岁 象征性游戏迅速发展,结构性游戏频率较高

  2岁以后,练习性游戏减少,开始出现大量的象征性游戏。如,两臂张开,说自己在“开飞机”;拿根棍子当“马”骑。3岁以前,幼儿象征性游戏中往往没有角色,只有动作的象征。3岁之后,幼儿的游戏中开始出现角色。比如,抱着玩具娃娃“给宝宝喂奶”;站在小凳子上当“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另外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手工制作等都是孩子喜欢玩的结构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够提高儿童对数、量、形及空间概念的理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教育提示:1.布娃娃、过家家用的锅、碗、瓢、盆、燃气灶、冰箱等一系列比较逼真的玩具。以后,可以引导孩子用手边的东西来代替这些“真家什”:枕头当“宝宝”、纸盒当“冰箱”、雪糕棒当“针管”2.积木、积塑、各种拼插玩具都是典型的建构材料。3.喜欢有人和他一块儿玩。家长可以通过参与的方式来支持孩子的游戏。4.丰富孩子的经验,充实游戏内容。5.适时给孩子提出建议,提高游戏水平。

  35岁~6岁 游戏形式多样化,合作性游戏增多

  随着身心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比以前更活泼、更喜欢动手操作、探究兴趣更浓,也更富有创造性。他们已经能够同小伙伴合作游戏,通过协商的方式分配角色,也能遵照简单的规则共同游戏。

  喜欢骑自行车、跳绳、玩跷跷板、滑滑梯等运动性游戏。另外,阅读、绘画、表演游戏也是这一阶段幼儿喜欢的游戏,集体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目,结构性游戏的复杂性加强,并常常利用建构好的事物来进行象征性游戏,如搭好“坦克”后玩“打仗”的游戏。棋类游戏也是孩子喜欢的

  教育提示:1.喜欢较复杂的智力玩具、建构游戏玩具和体育运动玩具。2.儿童的游戏内容复杂化,有时需要家长的及时指导。如,有的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平衡原理而总是坍塌,有的孩子搭建积木总是用几种简单的模式。3.为孩子提供可拆装、低结构材料的玩具和合作游戏的机会。

四、各游戏区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

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区,便是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医院、超市、美发店等是幼儿期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模仿、想象和创造性的再现现实生活,逐渐的认识了身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锻炼了语言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还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释放,被称之为孩子心灵的润滑剂。

结构游戏区:各种积木、积塑、生活材料、自然材料或玩具,在孩子的摆弄、搬运、搭建、设计和建构中,让幼儿认识到物体的大小、线条、形状、分类、组合、比较、排列和空间关系,不仅让孩子们获得动作的经验,同时获得了空间、物理和数学的多种经验。也为孩子提供了发展空间知觉能力和创造想象的机会。

表演游戏区:图书、故事、头饰、服装、话筒、木偶、小乐器和小舞台等等,为孩子的阅读、交流和表演提供了施展的舞台,让孩子的文学艺术的敏感性、理解力和感受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游戏区:各种多功能的大型玩具和运动器械是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最爱,孩子在自我设定的情景中上下、钻爬、蹦跳、追逐等,在玩中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控制力,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了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和合作的良好品质。

语言游戏区:图画书、幼儿杂志、故事盒、录音机、笔、游戏卡、语言操作材料等引导孩子们逐渐地爱上阅读、主动表达和大胆地语言创造,为孩子的入学积累了前阅读和前书写的语言经验。

美工游戏区:颜料、蜡笔、橡皮泥、胶水、各类纸张、生活废旧材料和手工工具、作品展示台,诱发着孩子的创造激情,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画材与技法、展台上充满想象的作品,俨然艺术大师的一个个大手笔。

科学游戏区:磁铁、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镜子、种子、泥土、水等等实验材料,不是让孩子要知道多少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如面对材料孩子会操作、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乐于验证、观察和实验、推理和交流。这一些都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科学素养。

五、儿童不宜过早开始的游戏

  由于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身体内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有很多与成年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因此有些健体运动不宜在儿童中过早开展,以免造成伤害。

  儿童不宜进行拔河比赛

  幼儿心脏正在发育中,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心脏容易疲劳。有资料显示,25056岁的儿童拔河后心率均高,赛后1小时有30%的儿童心率未能恢复正常。此外,拔河还容易使儿童的手掌皮肤被绳索磨破,甚至由于拉扯时间过长、用力过猛,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下,引起脱臼或软组织受伤,影响儿童体型健美。

  儿童不宜过早练肌肉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身高先于体重增长,儿童先长身高、后长体重。儿童时期肌肉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盐很少,力量弱、易疲劳,因此,儿童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

  儿童不宜倒立

  尽管幼儿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10岁以下不宜玩碰碰车

  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强烈碰撞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8岁以下不宜玩滑板车

  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此外,玩滑板车时腰部、膝盖、脚踝需要用力支撑身体,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

 

图片